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资讯 > > 正文

【世界报资讯】《六国论》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

2023-06-10 10:52:57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当以读书通世事 分享到:

《六国论》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【学习目标】

1.语言建构与运用:积累重点文言词语、句式,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。

2.思维发展与提升:把握文本内容,学习本文逐层展~述的行文方式。

3.审美鉴赏与创造: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,理解其借古讽今的思想。

4.文化传承与理解: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。

【教学重难点】

重点: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,归纳重点的文言词语、句式现象。

难点:了解政论文的行文思路,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。

任务一:课前积累区

一.作者介绍

苏洵(1009—1066年),北宋著名散文家,字明允,号老泉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县)人。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,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、政治特权有所不满。为文擅长策论,语言明畅,笔力雄健,奔腾驰骋,纵横捭阖,老辣犀利,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。与其子轼、辙,合称“三苏”,俱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有《嘉祐集》行世。

二.创作背景

北宋建国后,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,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,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,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。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,与契丹、西夏作战60余次,败多胜少,到苏洵所处的时代,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,绢30万匹;向西夏纳银10万两,绢10万匹,茶3万斤。这样“陪邻”的结果,助长了契丹、西夏的气焰,加重了人民负担,极大地损伤了国力,带来了无穷的祸患。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《六国论》的。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。

三.题解

六国:除秦国以外的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六个国家 “论”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,以论证为主,要求善于析理,一般有两种,即政论文和史论文。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;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,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。本文属于史论文,“六国论”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倒装句,实际应是“六国破灭之论”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。

四.预习检查

1.给下列的字注音。(1)互丧( ) (2)思厥( )先祖父 (3)暴( )霜露 (4)暴( )秦 (5)洎( ) (6)邯郸( ) (7)下咽( )

明确:(1)sàng (2)jué (3)pù) (4)bào (5)jì (6)hán dān (7)yàn

2.成语积累。(1)日削月割: (2)如弃草芥: (3)抱薪救火:(4)披荆斩棘: (5)食不下咽:

明确:(1)每日每月割让土地。形容一味割地求和。(2)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。形容毫不在意。芥:小草。(3)抱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使灾祸反而扩大。薪:柴草。(4)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。 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,克服重重困难。(5)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。形容忧心忡忡,不思饮食。 

3.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。

(1)肩负着责任,承载着使命,我们在路上。一路上我们要披荆斩棘,跋山涉水,但永不退缩。(  )

(2)对赞誉,对名利,他如视粪土,如弃草芥,他热衷的唯有他倾注全部心血的种子研究。(  )

(3)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,这无异于抱薪救火。(  )

(4)这个沉迷于看似“温情”的人际关系之中的贪腐官员,在利益面前,毫无底线,枉道速祸,很快就跌入深渊。(  )

(5)村民照常生活,可无法对这家工厂视而不见。看着烟囱里喷出的黑色和绿色的浓烟,他们头昏眼花,食不下咽。(  )

(6)岁月的风霜像一把锋利的剑,对我们柔弱的生命加以摧残,日削月割,直至我们衰老到“惨不忍睹”的地步。(  )

明确:(1)√ (2)√ (3)✕ (4)√ 枉道速祸: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,必然招致祸患。(5)√ (6)✕

任务二:课中导学区

微任务一 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
请结合史论文的知识,初步梳理本文的行文结构。

明确:第一段:提出中心论点,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。第二、三段:论证中心论点,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。第四、五段:得出结论,以古讽今。

微任务二 细读课文,深入理解

读课文第一段。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,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
1.解释词语。(1)兵:(2)弊在赂秦: (3)互丧: (4)率:(5)盖:(6)完: 明确:(1)兵器。(2)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赂,贿赂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。(3)相继灭亡。(4)全都,一概。(5)承接上文,表示原因,有“因为”的意思。(6)保全。

2.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?

明确:六国破灭,弊在赂秦。两方面:(1)赂秦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(2)不赂者以赂者丧。

3.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?

明确:提出中心论点,总领全文,引发以下议论。 读课文第二段。

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;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,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此言得之。

1.解释词语。

(1)其实:(2)厥先祖父: (3)暴霜露:(4)举以予人: (5)然则:(6)厌: (7)判: (8)颠覆: (9)事秦:

明确:(1)它的实际数目。(2)他们的祖辈父辈。厥,相当于“其”祖父。(3)暴露在霜露之中。和下文的“斩荆棘”连起来,形容创业的艰苦。暴,同“曝”。(4)拿(它)来送给别人。(5)既然这样,那么。(6)同“餍”,满足。(7)决定,确定。(8)灭亡。(9)侍奉。

2.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?

明确:①以地事秦,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,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。 ②韩、楚、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。

3.本段的中心内容,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?

明确: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

读课文第三段。

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五国既丧,齐亦不免矣。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赵尝五战于秦,二败而三胜。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,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,齐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,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
1.解释词语。(1)迁灭: (2)与嬴: (3)速: (4)却之:(5)泊:(6)智力: (7)向使: 明确:(1)灭亡。(2)亲附秦国。与,亲附。(3)招致。(4)使它退却,击退它。却,动词的使动用法。(5)及,等到。(6)智谋和力量,指国力。(7)以前假如。

2.找出本段中表述齐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。

明确: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”

3.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。

明确:共同点:①形势环境相同,处秦革灭殆尽之际。 ②军事策略相同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 不同点: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: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。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。

4.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。

明确:“不赂者以赂者丧,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”

5.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?

明确:用“向使”引起假设,总结六国情况,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,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,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,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。

读课文第四、五段。

呜呼!以赂秦之地,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,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!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苟以天下之大,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。

1.解释词语。(1)礼: (2)下咽:(3)积威: (4)劫: (5)为国者: (6)可以: (7)从:(8)故事:

明确:(1)礼待。名作动。(2)向下吞咽。(3)积久而成的威势。(4)胁迫,挟持。(5)治理国家的人。(6)可以凭借。(7)跟随。(8)旧事,先例。

2.作者在第四段连用了两个叹词,有什么作用?

明确:①呜呼——承接上段末尾,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。 ②悲夫——又回到历史中,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,抨击六国的政策。提出“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”才是赂秦之根源。 ③作用: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,起到连接作用,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,引导读者理清思路。

3.第四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,请说明其含义。

明确: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,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,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,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,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,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。

4.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?

明确: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,源于历史,但又高于历史,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。

微任务三 质疑探究,合作交流

1.有人说,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得很透彻了,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,你同意这种看法吗?

明确:不同意。作者写作此文时,北宋王朝对强敌辽、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,苏洵对此极为不满,深感忧虑。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,而是借古论今,指出宋朝国策之误,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。开头从论古入,结尾以慨今出,表面上是历史论文,实际上是借古论今,突出了文章的主题,加深了文章的立意,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。

2.读课文全文,本文的主旨是什么?

明确:本文通过批判六国赂秦之失策, 警告北宋统治者, 必须结束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方针, 用战争来保卫国家的完整、独立, 以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。全文结构图示:

任务三:课后检测区

夯实基础,积累把握文言词语、句式。

一.重点实词

(一)通假字: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。

1.暴霜露( ) 2.暴秦之欲无厌( )

(二)古今异义:

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(语境义)。

1.其实百倍古义: 今义:实际上、事实上

2.思厥先祖父古义: 今义:即父亲的父亲

3.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: 今义:之后

4.至于颠覆古义: 今义: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

5.率赂秦耶古义: 今义:率领;不慎重(三)词类活用:

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。

1.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( )2.理固宜然( )3.以地事秦( )

(四)一词多义:

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。

1.亡

(1)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所亡者( )

(2)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( )

(3)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!(《陈涉世家》)( )

(4)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(《过秦论》)( )

2.为

(1)以荆卿为计( )

(2)邯郸为郡( )

(3)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( )

(4)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( )

3.兵

(1)非兵不利 ( )

(2)斯用兵之效也( )

(3)而秦兵又至矣( )

4.负

(1)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( )

(2)相如度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城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( )

(3)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(《庄子·逍遥游》 )( )

(4)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( )

(5)秦贪,负其强(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)( )

5.胜

(1)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( )

(2)此所谓战胜于朝廷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( )

(3)此时无声胜有声(《琵琶行》)( )(4)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(《岳阳楼记》 )( )

(5)刑人如恐不胜(《鸿门宴》)( )

6.使

(1)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( )

(2)扶苏以数谏故,上使外将兵 (《陈涉世家》)( )

(3)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(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()

(4)是时屈原既疏,不复在位,使于齐(《屈原列传》)( )

二.重点虚词:

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。

1.以

(1)不赂者以赂者丧( )

(2)秦以攻取之外( )

(3)以有尺寸之地 ( )

(4)举以予人( )

(5)以地事秦( )

(6)洎牧以馋诛( )

(7)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( )

(8)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( )

2.且

(1)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( )

(2)不出,火且尽 (《游褒禅山记》)( )(3)且放白鹿青崖间(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( )

(4)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?(《鸿门宴》)( )

(5)且君尝为晋君赐矣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( )

明确:一.重点实词(一)通假字:1.“暴”通“曝”冒着2.“厌”通“餍”满足。(二)古今异义:1.其实——古义:那实际上2.祖父—古义:祖辈父辈3.然后——古义:这样以后4.至于——古义:到了……的地步5.率——古义:一概,全都。(三)词类活用:1.形容词作动词,保全2.名词作状语,按道理3.名词作动词,侍奉。(四)一词多义:1.亡(1)丧失,丢失,动词(2)灭亡,动词。(3)逃亡,逃跑,动词(4)失去,丢失。2.为(1)作为,动词(2)成为,动词(3)被,介词(4)治理,动词。3.兵(1)兵器,武器,名词(2)战争,名词(3)军队,名词。4.负(1)失败(2)背弃,违背(3)背倚,背靠着(4)通“背”。背负。以背驮物。引申为负担(5)依恃,凭仗5.胜(1)胜利(2)胜利;取胜;战胜。(3)胜过;超过(4)优美;美好。尽;完。6.使(1)假使,如果(2)命令;派遣.(3)让,叫(4)出使。二.重点虚词1.以(1)因为(2)凭借(3)连词,相当于“而”(4)把(5)用(6)因为(7)用(8)凭借。2.且(1)<连>况且,表递进关系(2)<副>将要;将近。(3)<副>暂且;姑且。(4)<副>尚;尚且。(5)<连>而且;况且;并且。表示递进关系。

关键词: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超市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